经典苏菜——松鼠桂鱼的详细做法(松鼠桂鱼的做法步骤家常),经典苏菜——松鼠桂鱼的做法
一、菜品介绍
松鼠桂鱼,又名松鼠鳜鱼,是苏帮菜中的传统名菜,这道菜形如松鼠,外脆里嫩,色泽橘黄,酸甜适口,并有松红香味,当炸好的犹如“松鼠”的桂鱼上桌时,随即浇上热气腾腾的卤汁,它便会“吱吱”地“叫”起来,活像一只真松鼠。
二、所需材料
- 桂鱼:1 条(约 750 克)
- 虾仁:50 克
- 笋丁:25 克
- 香菇丁:25 克
- 豌豆:25 克
- 葱段:10 克
- 姜片:10 克
- 蒜末:10 克
- 盐:10 克
- 料酒:15 克
- 香醋:60 克
- 白糖:100 克
- 番茄酱:100 克
- 干淀粉:150 克
- 湿淀粉:25 克
- 鲜汤:150 克
- 熟猪油:1500 克(实耗 200 克)
三、做法步骤
1、处理桂鱼
- 将桂鱼去鳞、鳃、内脏,洗净后斩去鱼头,用刀沿鱼的脊骨两侧平片至鱼尾,斩去脊骨,片去胸刺。
- 在鱼肉上先直剞,再斜剞,深至鱼皮,剞成菱形刀纹。
- 把鱼头、鱼肉用盐、料酒、葱段、姜片腌渍 15 分钟。
2、拍粉炸鱼
- 把腌渍好的鱼头、鱼肉均匀地拍上干淀粉,特别是鱼肉的刀纹处要拍匀,抖去多余的淀粉。
- 炒锅置旺火上,放入熟猪油,烧至七成热(约 175℃)时,手提鱼尾将鱼头先放入油锅中炸至定型,再将鱼肉放入炸至淡黄色捞出。
- 待油温升至八成热(约 200℃)时,再将鱼头、鱼肉放入复炸至金黄色捞出,装入盘中,鱼头、鱼尾拼摆成松鼠形状。
3、炒制卤汁
- 炒锅留底油 50 克,放入蒜末、笋丁、香菇丁、豌豆、虾仁煸炒至熟。
- 加入鲜汤、番茄酱、白糖、香醋、盐,用湿淀粉勾芡,淋入热油少许,制成卤汁。
4、浇淋卤汁
- 将炒好的卤汁浇在炸好的松鼠桂鱼上即可。
四、注意事项
1、剞刀时,刀距要均匀,深度要适中,以保证炸出的鱼肉形状美观。
2、拍粉时要均匀,炸鱼时要掌握好油温,避免油温过低或过高。
3、炒制卤汁时,要掌握好酸甜度,可根据个人口味适当调整。
4、浇淋卤汁时,要趁热浇淋,以保证卤汁的香味充分渗透到鱼肉中。
五、营养价值
桂鱼含有蛋白质、脂肪、少量维生素、钙、钾、镁、硒等营养元素,肉质细嫩,极易消化,对儿童、老人及体弱、脾胃消化功能不佳的人来说,吃桂鱼既能补虚,又不必担心消化困难,桂鱼还具有补气血、益脾胃的滋补功效。
六、菜品历史
据说早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时,苏州就有“松鼠鲤鱼”了,乾隆曾品尝过,后来便发展成了“松鼠桂鱼”,清代《调鼎集》中有关于“松鼠鱼”的记载:“取季鱼,肚皮去骨,拖蛋黄,炸黄,作松鼠式,油、酱油烧”,季鱼,应是鲫鱼,这条记载间接证明苏州乾隆年间有“松鼠鲤鱼”的传说是可能的,因为《调鼎集》中的不少菜肴均是清乾、嘉时的,其次可以说明今天的“松鼠桂鱼”正是在“松鼠鱼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,不同的是,古代的“松鼠鱼”是挂的蛋黄糊,而今天的“松鼠桂鱼”是拍的干淀粉,古代的“松鼠鱼”是在炸后加“油、酱油烧”,今天则在炸好后直接将制好的卤汁浇上去的,今天的“松鼠桂鱼”在造型上更为逼真,其味酸甜可口,这些都是古代的“松鼠鱼”所难以比拟的。
七、文化内涵
松鼠桂鱼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,更是苏帮菜的代表之一,体现了苏州的饮食文化和地方特色,它以其独特的造型、精湛的工艺和鲜美的口感,赢得了广大食客的喜爱和赞誉,松鼠桂鱼也经常出现在各种重要的场合和宴会上,成为了苏州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。
八、与其他菜品的比较
与其他鱼类菜品相比,松鼠桂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造型和口感,它通过特殊的剞刀工艺和炸制方法,使鱼肉呈现出松鼠的形状,增加了菜品的趣味性和观赏性,松鼠桂鱼的酸甜口味也使其与其他鱼类菜品区别开来,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需求。
九、在家制作的技巧
1、可以选用较小的桂鱼,这样更容易操作和炸制。
2、剞刀时可以在鱼的下面垫上筷子,以免将鱼切断。
3、炸鱼时可以分两次进行,第一次炸至淡黄色,第二次炸至金黄色,这样可以保证鱼肉的酥脆。
4、炒制卤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的其他调料,如柠檬汁、橙汁等。
十、总结
松鼠桂鱼是一道经典的苏帮菜,以其独特的造型、精湛的工艺和鲜美的口感而闻名,通过本文的介绍,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松鼠桂鱼的做法步骤和注意事项,在家中尝试制作这道美味佳肴,不仅可以享受美食带来的乐趣,还可以感受到苏州饮食文化的魅力,希望大家都能制作出美味的松鼠桂鱼,与家人和朋友一起分享。